一位资深教师感慨:一个家庭最大的幸运,是养出“外耗型”的孩子
摘要: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 作者:主创团牧青野 最近,综艺节目《再见爱人4》中的麦琳讨论度爆棚。 网上对她的分析有很多,但因为不知全貌,所以今天的文章里不过多置评。 只是偶然刷到她视...
作者:主创团·牧青野
最近,综艺节目《再见爱人4》中的麦琳讨论度爆棚。
网上对她的分析有很多,但因为不知全貌,所以今天的文章里不过多置评。
只是偶然刷到她视频下的一句评论,让我心头一震:
“麦琳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‘与其精神内耗自己,不如发疯外耗别人’。”
看到这句话时,一旁的女儿正好对我说:
“妈妈,姥姥小时候懂你不?”
我一听,这是话里有话,就问:
“不太懂吧,毕竟娃的心,海底针,你姥姥怎能了解得清!”
果然,女儿继续问我:
“妈妈,我觉得你也不懂我。今天我不开心了那么久,你居然都没有发现。我觉得最懂我的只有我自己,你对我的关心和了解只在浅层。”
老母亲一听,当时就气冲天灵盖。
敢情这熊孩子一天在那里阴阳怪气、作天作地,害我以为她的青春期已经来到,甚至都准备好了108种应对策略,准备好好演练一场,结果就这……
但气归气,静下心一想,这样下去可不行。
女儿天生就是高敏感型的孩子,她遇到啥事都郁闷,一点情绪就纠结,生生把自己熬成“内耗大苦瓜”。
其实,从传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我,小时候极度缺爱、没有安全感,认知又不足,青少年时期就是一部“内耗折磨史”。
自己曾淋过雨,就想为孩子撑起一把伞。
我真的很希望,能养出一个“外耗型”的娃。
当然,过度的外耗不可取,但适度的外耗值得拥有!
毕竟,不内耗自己,成长才没有那么累……
一个“外耗型”孩子
会活得有多爽
1、外耗型的孩子,不会太为难自己
河南的一位妈妈去开家长会,儿子给自己留言:
开完家长会到操场接我,别听老师瞎叭叭,破坏咱俩亲子关系。
落款:你又爱又“狠”的儿子。
又好笑,又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。
心理学中认为,经常精神内耗的孩子,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,进而过度担忧和紧张。
而这种精神内耗的核心,其实是孩子对自己的不满意。
但能做到适度外耗的孩子,自信心更强,对自己的满意度也更高。
同样地发生一件事,内耗的孩子,心理潜台词可能是:
“我不行,我很差劲。”
“我需要别人的认可,我需要别人的正面评价。”
“我的自尊建立在别人的价值体系中。”
但一个适度外耗的孩子,心理潜台词却是:
“我更在乎自我评价,别人的评价与我何关?”
“我不需要别人的认可,因为我足够自信。”
“我完全能接受别人对我的否定,这并不能影响我什么。”
所以你发现没有?
那些拥有适度精神外耗性格的孩子,他们对来自他人的“攻击”,在内心中已形成了一个防护罩。
只要这个外耗不太过,没有变成自负和强势,就会成为他最坚硬的铠甲。
2、外耗型的孩子,有更多反抗的勇气
当老师这些年,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变化。
相比我们70、80、90后这一代父母,现在的孩子,完全是把“发疯文学”贯彻到底,一个赛一个“人间清醒”。
记得有次上课,几个初中的孩子,向我抱怨学校的感恩活动。
这几个孩子的原话是:
“老师想让我们对着父母哭,然后哭完了跟父母保证好好学习。可学习哪是哭一顿就能解决的事,大人真的太天真了!”
“而且一旦我冲动做了保证,那可就成了我爸妈以后拿捏我的证据。只要我以后有一点满足不了他们的期待,我现在的保证,就会成为骂我的工具。我可没那么傻!”
我不禁感慨,现在的孩子,说句“新脑子更好用”一点都不为过。
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自洽逻辑,但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值得我们欣慰的事。
他们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逻辑体系的道德绑架,更具有反抗的勇气。
这样的孩子,必然不会被别人轻易操控。
就像另一位妈妈发的视频:
她10后的儿子,在被同学嘲笑衣服不好看时,妈妈还想着安慰儿子,结果她儿子却说:
“既然他看不惯,那我就天天穿这一件衣服,直到穿到他看惯为止。”
其实,有一个词评价现在的孩子非常贴切——“自我感受导向”为主:绝不背负心理负担,面对会引起自己内耗的人和事,通通 “秒杀”回去。
3、外耗型的孩子,心力和目标感更强
适度外耗,这种心理品质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哪些影响?
黄灯老师聊过一个来自云南腾冲的学生黎章韬。
他本可以上本省的好大学云南师范大学,但因为想去沿海地区读书,便果断遵循自己的内心,换了报考学校。
毕业后,顺利被广州一家银行录用。
留在大城市的他,也成为了妈妈在亲戚朋友间的面子。
可意外的是,他顶着母亲给的压力和别人不解的目光,坚持回到家乡,继承家里的木工坊。
创业的过程中,他遇到很多困难,资金不足、缺少人脉、没有客源……
但他依然不急不慌、迎难而上,坚持得多了,希望就来了。
他遇到很多友善的客户,愿意购买他的产品,甚至教他投资。
原本对他抱怀疑态度的妈妈,终于真正认可了他。
黎章韬靠着极强的心力和目标感,每一步都选择了自己的热爱,再稳扎稳打地走出了结果。
所以,这才是适度外耗的意义:人生是自己的,每一步路都要自己走。
成长的本质,不是落入内耗的深渊,而是坚定地朝着目标走,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。
什么样的家庭教育
能养出“外耗型”的孩子
1、不“他耗”孩子,是对孩子最高级的支持
一位妈妈,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培养孩子特长的故事:
儿子柔韧性非常好,但却钟情于需要力量的网球。
为了支持儿子,她找教练磨了很久,才争取到一个训练名额。
虽然比起那些有天赋的孩子,儿子总是差一大截。
但她认为,孩子的特长和热爱,二者不一定要重合。
如果不考虑竞技体育之路,那就尽力托举,把孩子的爱好培养成他终身的乐趣。
一个简单的故事,没想到在评论区刷到了一个让我泪目的留言:
“等我孩子大了,父母也不在了,我能不能重新投胎去给你当孩子。”
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顶尖的天赋,也不是每个孩子被疯狂鸡后就能走上金字塔尖。
孩子的人生,不是你干涉了就能改变结果的。
你的干涉,可能会让他们绕弯,直到很久之后,才能踏上他们最初要走的路。
有学者曾提出,尊重孩子的意愿和热爱,让孩子对自身产生思考,让他们拥有自己的行为掌控力,才能真正激发出孩子生命的内在能量。
2、不“内耗”自己,是对孩子最有远见的爱
看过一个电视剧片段:
孩子坐在饭桌前吃饭。妈妈在旁边大喊:
“不要用手抓!用勺子吃!听见没有!”
妈妈越说越气,粗暴地拿起手中的碗和勺子,舀起饭就朝儿子嘴中塞。
儿子被吓得推翻碗后,妈妈又一巴掌扇了过去,甚至把儿子关到了房间。
在妈妈的持续发疯下,儿子长大后越来越怕妈妈,甚至出现了心理疾病。
妈妈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可是伤害已经造成,再多的事后道歉也于事无补。
评论区里,有妈妈说出了两句令人心酸的话:
“因为我也当过妈妈,所以能理解她的情绪崩溃。”
“但因为我也当过孩子,所以我同样憎恶这样的妈妈!”
一个情绪暴躁的妈妈,背后肯定站着一个谨小慎微、察言观色的孩子。
孩子,是吸收父母的情绪长大的。
别低估一个内耗父母对儿女的伤害,因为它真的会成为孩子一生走不出的深渊。
3、别和孩子活成了平行线
最近看到一则新闻:
被拐34年的郁豹豹认亲成功后,仅一年就与家人决裂。
从这件事中,我在思考一个问题:童年缺失爱的孩子,很难在成年后补回来。
就像郁豹豹,无论他现在有多大,内心中始终住着一个缺爱的孩子。
所以他会不知悔改地犯错误,比如,明知妈妈不喜欢,但还是随地吐痰。
因为他要在这些试探中,去寻找父母无条件爱他的证据,他想要找回缺失的“童年”,像个孩子一样被父母无条件包容。
可是,时间是最无情的。
从客观的人性角度来看,面对一个从小没有养在身边、缺失了情感链接的成年孩子,很少有父母可以像对婴幼儿一样去无条件地爱,所以矛盾自然就出现了。
所以,我们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,从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。
因为一个身后有爱、有安全感的孩子,内在的力量才会足够强大,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外面的风雨。
否则他们可能终其一生,都会困在童年,一点点填补自己缺失了的情感。
最后,聊点父母间的心里话:
前几天,参加了朋友儿子18岁的生日礼。
看着眼前比他爸还高的男孩,很是感慨,那个黏在父母身上求抱抱的小鼻涕虫,一转眼,就长这么大了。
而父母,要开始一步步退出他的生命。
但换个角度看,即使孩子不再围着我们转,我们的每个养育细节,却还能影响孩子一生。
所以,趁时间还早,趁孩子还未完全走出去,多给他们一些更好的引导和养育。